新闻中心News

三明市牢记嘱托加快革命老区泛亚电竞网址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建设侧记

2025-03-26 23:12:11
浏览次数:
返回列表

  中新网福建新闻3月25日电 又是一年春光好。草木葱茏、万物勃发。三明大地处处迸发着拼搏奋进的时代强音。

  3月20日,一场跨越山海的“绿色交易”在沪明两地同步落槌——上海景龙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通过福建沙县农村产权交易中心,以10.04万元认购三明市沙县区6693吨林业碳票碳减排量,用于抵消湾谷科技园碳排放。

  将三明的好空气卖到上海,这已不是第一次。2023年全国生态日活动现场,三明林业碳票首次实现向上海地区销售。两年来,沪明两地开展林业碳票交易6笔,总金额51.3万元,达3.4万吨碳减排当量。

  从沙县农村产权交易中心到福建沙县农村产权交易中心,二字之变,是三明矢志深化林改的一个缩影。作为福建省首个区域性农村综合产权交易平台,中心于2022年挂牌运营。2024年6月,市投资集团出资组建“福建两山生态产品交易有限公司”。双驾马车驱动之下,三明融入全国要素交易市场的进程不断加快。

  截至目前,泛亚电竞登录中心已实现林权挂牌交易5498宗,总体成交率75%,成交金额达27亿元,综合溢价率15.5%,累计为市场主体增值、节约资金2.7亿元。

  林业碳票出山入海,社会资本进山入林。聚焦服务“双碳”目标,三明市创新实施林业碳汇“三建两创”行动,不断拓宽“碳汇+”应用场景,进一步体现森林固碳价值,实现“空气卖钱”。

  围绕“一块地”、聚焦“一棵树”、着眼“一片板”的全链服务,正加快推动三明林业资源高效转化。过去几年间,包括林票、林业碳票在内的6项三明首创做法被中办、国办印发的《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方案》吸纳,“碳票”变“钞票”案例在党的二十大新闻发布会上发布,三明林改被国家林草局点赞为林改“高产试验田”。

  林改惠民,这茫茫林海是最重要的见证者。坚持“以二促一带三”,三明市林业产业融合发展势头强劲,推进竹木产业延链补链强链,初步形成“三核一带多极”竹产业布局,盘活林下空间,发展林下经济,建成金线莲、铁皮石斛、茯苓、灵芝、多花黄精等林下经济示范基地,让林农捧上生态“金饭碗”。

  林产工业欣欣向荣,林下经济“流金淌银”,森林康养蒸蒸日上……2024年,全市林业总产值1377亿元,农民人均涉林纯收入7600多元、约占可支配收入的1/3。

  林改走在全国前列,医改是三明另一张闪亮名片。林基灶是沙县区总医院夏茂分院的全科医生,同时也是一名基层健康“守门人”。如今,他的日常工作加了一项内容,那就是定期打电话通知在册的夏茂及周边乡镇的慢性肾病患者,按时到卫生院做血透。

  周期性的血液透析,维系着尿毒症患者的生命线。此前,沙县区仅在区总医院建有血液透析中心,最远的患者跑一趟县城,要花两个多小时在路上。患者最多的时候,透析中心39台机器从早到晚全开,还是无法完全满足需求。

  如何更好地满足基层百姓就医需求?2023年8月,沙县区筹措300多万元资金购买设备,培训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医护人员,在夏茂镇率先建立起全市第一个乡镇血透中心,进一步推动城区优质医疗资源向乡村延伸。同时,根据三明医保重大疾病报销政策,在夏茂分院这样的一级医院做一次透析,医保报销后患者自己只要承担不到1元钱。

  这一惠民举措是三明市全力构建健康管理体系,加快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均衡布局的生动注脚。多年来,三明市在组建总医院(医联体)的基础上,以总医院(医共体)为载体,不断整合县、乡、村三级医疗机构资源,优化医疗卫生服务网络,推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与保障水平持续提升,构建全方位全周期守护群众健康的防护网络。

  “健康是幸福生活最重要的指标,健康是1,其他是后面的0,没有1,再多的0也没有意义。”三明市始终牢记重要嘱托,牢固树立“大卫生大健康”理念,持续深化医改,全方位守护群众的健康。在这一过程中,除了全力构建全民健康保障体系,确保健康有人管外,还从机制创新、人才培养、技术提升等方面持续发力,确保群众健康有人愿意管、管得好、管到位。

  三明市将医保基金按县域、按人头、按年度打包给总医院,建立“超支不补、结余留用”的激励约束机制,有力推动公立医院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同时,充分发挥薪酬制度在引导医疗行为转变中的“指挥棒”作用,在全市公立医院范围内,全面推行以基本年薪为主,绩效年薪为辅,按健康绩效取酬的全员岗位年薪制度,实现价值取向和行为与群众健康需求同向而行。

  在国家卫生健康委等部门支持下,三明市找准比较优势,坚持双向赋能,主动谋划对接,在推动与国内高水平医院开展对口合作上持续发力。如今,三明市相关医院与中山一院、广安门医院合作共建省级区域医疗中心、闽西北区域中医医疗中心,与上海瑞金医院合作共建全生命周期“六病共管”中心,泛亚电竞登录与仁济医院、岳阳医院等高水平医疗机构开展对口合作。得益于区域医疗协作的推进,三明市目前已开展新技术、新项目1119项,其中2个项目填补福建省空白,2个国家级、20个省级、60个市级临床重点专科建设稳步推进。

  推动实现全过程健康服务,三明市积极推进健康管理中心和疾病管理中心建设,让医院从单纯的疾病诊断治疗转变成为患者提供院前、院中、院后疾病与健康管理的“一体化服务”。目前,全市12家总医院共培训健康管理医师和疾病管理师1420名,12家总医院健康管理中心和疾病管理中心均通过初级评审并挂牌运营。

  走进沙县小吃三产融合示范园,一款款标准化沙县小吃酱料下线装车,陆续发往全国各地;日本东京新宿区高田马场沙县小吃店里,食客畅吃畅谈,美味在唇齿间绽放;沙县区俞邦村寻根追味小吃街上,“春遇俞邦‖”千人宴热闹非凡,南来北往的游客品小吃、赏春景……

  “国民小吃”,产业富民领风骚。我市牢记重要嘱托,持续做大做强做优沙县小吃产业,推动小吃产业朝“强二产带一产促三产”方向转型提升,引导小吃产业向标准化、产业化、连锁化、国际化、数字化方向发展。

  3月11日,沙县小吃集团南京公司运营中心揭牌,进一步延伸了沙县小吃网格化服务触角,推动当地沙县小吃转型升级和品牌提升。

  为了进一步做好“国民小吃”,近年来,三明市立足市场需求,持续推进沙县小吃产业转型升级,依托沙县小吃集团总公司,在各地成立分公司,实行“总公司—子公司—终端店”三位一体运作模式,开设小吃店、旗舰店,奋力推进沙县小吃公司化运作、标准化实施、连锁化经营。

  截至去年底,三明市已成立沙县小吃集团子公司24家,发展会员店7718家。

  为做大小吃产业、构建全产业链体系,三明市在沙县区打造了1600亩沙县小吃三产融合示范园,以沙县小吃酱料、健康膳食为重点,引进小吃产业关联企业26家,完成39种口味“沙县酱”及花生酱凤梨酥等方便食品研发,新增烧麦、蒸饺等30条沙县小吃预包装产品生产线,部分产品出口英国、法国、泛亚电竞登录日本等国家和地区。

  在沙县小吃三产融合示范园醉有才生产基地,复合型酱料源源不断从生产流水线种规格的复合型酱料产品,是一家覆盖一二三产的沙县小吃转型升级的代表。目前,这家公司每天产出5吨复合酱料,发往全国各地及东南亚地区。

  一二三产聚链成群。针对沙县小吃原辅料需求,沙县区建设药膳食材、食用菌、香料等小吃配料种养基地约6万亩、林下种植基地3万亩,研发种植紫红人参、人参何首乌等台湾特色中药材100亩。从生产种植、加工销售到物流配送、餐饮服务,沙县小吃推动当地第三产业增加值突破120亿元。

  国际化,是沙县小吃新一轮转型升级的关键词之一。近年来,三明市出台相关政策,推进“沙县小吃”商标国际注册工作,举办葡萄牙、韩国、日本、法国等国家和地区沙县小吃推介活动,开展海外沙县小吃技术及综合素质培训等,不断拓展海外市场。

  去年12月7日,中国(沙县)小吃旅游文化节暨第二届海峡两岸美食嘉年华如期而至,吸引全国各地游客寻味而来。这场盛会自1997年开始从未间断,已连续举办28届。活动突出海峡两岸美食文化交流主线,共开展文体、美食、政务三大类活动27个项目,推动小吃产业转型升级,激发沙县区经济发展活力,共促两岸融合发展。

  从街头巷尾的小吃摊,到如今遍布全国近9万家门店,辐射全球79个国家和地区,带动30余万人就业,年营业额超过550亿元,沙县小吃不仅成为富民特色产业,也成为展示中国美食文化的亮丽名片。

  小吃做成大产业只是乡村振兴奋进交响中的一个乐章。仲春时节,走进沙县区夏茂镇俞邦村,“寻根追味”小吃街里烟火气扑面而来。家家户户把餐台推到店门外,用最地道的美食迎接八方来客。这个以“沙县小吃第一村”闻名的村落,用自己的华丽转身,为三明市以特色产业撬动乡村振兴提供生动注脚。

  近年来,全市上下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聚焦“五大振兴”,聚力先行示范,奋力走出一条具有三明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

  产业兴则乡村兴。在建宁,杂交水稻制种基地铺展成绿色海洋;在宁化,智能化加工设备将优质稻谷转化为高端礼品米;在大田,片片茶叶成了村民增收致富的“金叶子”……特色产业的百花齐放,不仅推动了农业增效益、农村增活力、农民增收入,更激活了乡村振兴“一池春水”。

  三明市紧紧抓住产业兴旺这个“牛鼻子”,立足特色资源优势,抢抓中央对口支援、沪明对口合作等重大政策机遇,大力推动沙县小吃、生态茶、水稻制种、文旅康养等特色富民产业延链条、兴业态、树品牌,做足做实“土特产”文章,打造“绿都明品”系列区域公用品牌,助力三明由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迈进。

  守牢绿水青山底色,三明市始终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持续深化“河湖长制”“林长制”,统筹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让乡村青山常在、绿水长流。

  与此同时,农村人居环境的日益改善,也让老百姓的生活越来越有奔头。立足“城要像城、村要像村”,聚焦乡村“五个美丽”建设,深入推进人居环境整治,三明市持续抓好农村生活污水、生活垃圾、农村改厕等治理。

  2024年,全市农村建设品质提升项目完成投资32.14亿元,新改建乡镇生活污水管网187.9公里,新改建农村公路210公里,新改建农村户厕911户。一系列举措,为打造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奠定了坚实基础,更绘就了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乡村振兴新画卷。

  以文化振兴赋能乡村振兴。三明市进一步挖掘、利用丰富的文化资源,深入实施红色文化设施和遗址遗迹保护建设提质工程,传承弘扬朱子文化、客家文化等优秀传统文化,加强特色戏曲、民俗、技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

  作为全国首个海峡两岸乡村融合发展试验区,三明市深化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扎实推进闽台乡建乡创,促进海峡两岸融合发展,走出乡村振兴新路。(完)

搜索